大皖新闻讯 我省作家马丽春长篇力作《包拯和他的时代》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。3日下午,千年包公与北宋风云 ——《包拯和他的时代》新书分享会在安徽图书城举行,这也是 “皖人说皖事”系列活动之一。安徽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、秘书长李云,安徽电视台纪录片导演、作家于继勇作为嘉宾与作者马丽春对谈交流,活动由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研究部主任、作家胡迟主持。
为中国包公文化填补了新的文本
《包拯和他的时代》是马丽春继2021年出版《大宋名臣包拯》之后,又一部深入研究包拯其人其事、具有宏大视野兼具史学价值的长篇纪实作品。本书以全新视角深度解读北宋历史名臣包拯,通过宏大的历史背景、细腻的北宋制度剖析,结合包拯丰富的仕宦经历与成长历程,以及他与同僚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,全方位、多维度地重构了包拯的真实人生轨迹。本书以翔实史料为基础,巧妙融合包拯的每一份奏折与当时朝廷重大事件,生动展现其智慧与勇气。
书中不仅聚焦包拯本人,更描绘了杨亿、刘筠、文彦博、范仲淹、晏殊、欧阳修等北宋群星的璀璨风貌,以及他们与包拯之间鲜为人知的真实关系。这些历史人物在书中交相辉映,共同织就一幅北宋社会的斑斓画卷。值得一提的是,庐剧演员孙绳骥也扮上包公为活动热场。
三年前就写了包拯的电影剧本的李云认为,文史类作品大概分为三类,很扎实的史家的,戏说的,传说的故事。“马丽春前面一本包拯的作品,做了知识准备和学术准备,扎实地打下了文本写作的基础,作为散文家、媒体人、画家和医生,打通了(这些身份)以后,她站到了一个制高点,以文史相通的方法,为中国包公文化填补了新的文本。”李云认为马丽春的《包拯和他的时代》使用现代的有张力的文学叙述,文史共融;细节打动人,从史料里抠细节;俄罗斯套娃式的结构,博大丰满;很时髦的现代语言进入让作品诙谐有趣;对群像人物的塑造,千人千面。
曾跑遍国内外17座城市完成包拯纪录片的于继勇表示,现在百姓知道的包公是戏说的假的包公,真实的包公是有血有肉值得尊敬的人,没有黑脸和月牙,书生气还是比较重的一个人。“马老师的作品塑造的包公,70%跟我想象的是吻合的,并且更丰富一些更丰满一些,这本书算是一个新的范本。包公是游走在宋代的导游,勾勒出广阔恢宏的时代画卷,这些人都跟他有关系。而且马老师没有那么急切地提出自己的观点,娓娓道来,给读者再创作的空间。”
不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文本
“ 在文史写作中,充斥着大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文本,我是非常反感的。”马丽春表示,自己不轻易进入写作状态,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完再开始,“包公的写作对我是一个考验,也是我三十年编辑生涯的训练所致,我对自己的文本要求,首先是可读性要高,甚至看一个开头你就喜欢我的书,然后是满满的干货,准确的知识输出,大背景大的历史制度我自己先要搞懂,我这样写作的时候,充满了自信,这样我才可以跳出来,用我自己的语言来解读。”
虽然包拯传世的资料不多,以奏折为主,但是马丽春认为,写作者的眼光要高远一点,才能找到更多的资料。
“我当时自己给自己定一个目标,包拯的资料太少,找他的同龄人,找他的同时代的人物,比他大二十岁,比他小二十岁,上下二十年的区间,我觉得这基本是一个大时代的人物。”马丽春直言,写文史一个天一个地要搞清楚,所谓天就是大时代的制度,那个地就是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消费出行生活方式,“一个天一个地搞明白了以后,你再进去这个人物的小世界。”
她透露,自己创作过程中,先把包拯的奏折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一遍,第一稿写作完全贴近史料,第二稿和这些史料之间保持一定空间,一定距离。她很欣赏现在很多年轻作者的文史写作,“现在很多年轻人文史写作写得特别好,制度背景梳理得非常清晰,语言也非常有质感,用文学语言去写作,又充满了干货,故事的设计出彩,这些打通以后,这个人物就活起来了。”
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 实习生 王梦雪 摄影报道
编辑 崔恒
请输入验证码